靠鴨賣鴨蛋一年能賺近20萬元?可不咋地,這事就發生在肇源縣的浩德蒙古族鄉老山村,做這事的人就是該村的農家女王豔傑。
提起浩德蒙古族鄉老山村的王豔傑,村民都會豎起大拇指:“豔傑可是響當當的致富女能手,蛋鴨養殖兢兢業業,鴨蛋銷路特別好,是致富的好榜樣!”
今年47歲的王豔傑,原來是鄉裏自用的民辦教師。近幾年,她發現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,餐桌上的美食追求健康綠色,于是萌生了轉型發展養殖業的念頭。
頭腦活泛的她說到做到,經過到長春等地考察,2012年,與丈夫達成一致:發展蛋鴨養殖,盯住市場搞産業,走規模養殖的路子。
萬事開頭難,從籌措資金、選場地、進鴨雛、招喂養工人,她總是事無巨細,親曆親爲。由于初次養殖蛋鴨,王豔傑專門聘請獸醫師駐場指導,做好防疫和管理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蛋鴨産的蛋全部被客商收走,就連淘汰鴨也高價銷售一空。“蛋鴨只要保證充足的飲食、合理的運動,滿足習性要求就可以。”談到收益情況,王豔傑喜滋滋地說。
天有不測風雲,去年王豔傑的養殖場經曆了風災、丈夫患病和鴨子丟失的境況,她沒有氣餒,沒有退縮,在安頓好突變的事故後,她又一次輕裝上陣了。跟上防疫,蛋鴨就好管理,也變相降低了飼養成本。王豔傑說,蛋鴨采用粗放養殖,自然采食管理模式,産出的鴨蛋質量特別好。目前鴨蛋在市場上訂單銷售,不出家門,6萬枚鴨蛋就搶購一空。
通過探索和學習,王豔傑又開始自育鴨雛,節約養殖成本。今年6月下旬,她從長春購進7000只鴨雛,明年2月末就能産蛋。
去年,王豔傑注冊成立了浩德蒙古族鄉老山村金誠蛋鴨養殖合作社,主打綠色養殖牌,合作社共養殖蛋鴨1.5萬只,年産鴨蛋20萬枚,出欄活體鴨、白條鴨等1.3萬只,依托本地資源優勢,通過引嫩江水、吃江蝦和草地放養等天然養殖方式,所有的鴨子可以隨便“溜達”,所産的鴨蛋供不應求,肉鴨的價格也一路攀升,産品主要銷往哈爾濱、大慶、綏芬河和吉林長春、遼甯沈陽等地,實現産值18萬元,純利潤12萬元。今年,合作社又投資10萬元,建設二層樓的鴨舍和庫房,爲擴大規模打下良好基礎。
談到下步打算,王豔傑信心滿滿,吸引村中更多養殖戶抱團闖市場,打造蛋鴨養殖基地,實現共同致富。